
转载来源:十点读书会(sdclass)
流量时代,网红经济应运而生。
其中不乏有一些无底线博眼球,无节制追求流量变现的网络“牛皮藓”。哪里有热点就蹭哪里,罔顾了道德底线,扰乱社会秩序。
前段时间,一位男网红便因为cos福建游神“赵世子”惹了众怒。随后也被网友扒出,此网红曾参加过爆火的选秀综艺《创造营》,短暂尝过当“男明星”的甜头。
但这位“男明星”这次的行为让他上一秒刚刚爆红,下一秒就被封杀。蹭热度事件常见,但敢公然冒犯民俗文化可不常见。
这件事在微博热搜上发酵数日,引发上亿关注和讨论,信仰与利益的冲突也被摆上了台面。
更可悲的是,这位男网红不过是庞大网络世界的缩影。流量利益驱使之下,越来越多人加入这场毫无底线地狂欢。
网红现身,原形毕露
时间线拨回正月初十前后,早在cos事件发生之前,借助短视频平台的传播,各地区的民俗活动就已经积攒了不少流量和人气。
潮汕的英哥、佛山的舞狮、徽州的鱼龙舞,还有梅州的烧火龙……
而热度最高的,当属最爱“拜拜”的福建地区,每年一次游神活动热闹非凡。
尤其今年,据说是时隔5年终于请动了有名的“宅神”赵世子,把民众的期待值拉到最高。
无数镜头就位,流量爆款一触即发。然而游神活动开始,让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共同疑惑的变数出现了。
不管从哪个角度拍,镜头前总有一位很扎眼的人物,装扮成“赵世子”的模样大摇大摆走在队伍前头。
游神队伍里的“马夫”几次甩鞭驱赶,他却不以为然,只当是增加曝光的互动一般陪陪笑脸。
当他试图挤到赵世子身边同框合照的时候,很明显看到抬神像的工作人员立马将赵世子背过身去。
种种迹象看出,这个人与游神活动格格不入,是瞒着主办方和东家过来蹭热度的。很快,事情便在网络上发酵起来,网民讨论愈演愈烈。
经过网友科普,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他的行为到底犯了多少本地民俗大忌。
当时赵世子身上穿的四爪龙服饰,而他的cos服装上却是五爪龙,直接压了神明一头,还堂而皇之地走在神明前头,相当于替本该受奉的神明享了一路香火。
眼看舆论压不住,MCN公司试图为该网红艺人发声,称之为是收到文旅局邀请才去的。谁知道文旅局反手就是一个辟谣打脸,不好意思,意指对方纯属是蹭流量行为。
此网红一系列操作引爆了舆论,随之官方也下场点名,将他称之为无底线消费的“碰瓷者”:我们在继承和发展民间风俗遗产的同时,还要深入的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,不允许它们被无底线“消费”。
看网上的舆论一发不可收拾,这位网红迫不得已发布了道歉视频,并表示已经去过庙里掷杯供奉香火,得到了神明的原谅。
但愤怒并没有平息,代价也随之而来。目前他的个人平台疑似被举报封禁。
当然,也有部分网友质疑:什么时候,连cos也不被允许了?
事实上,这不是他第一次尝到“民俗流量”的甜头。
就在春节期间,他cos“财神爷”的视频获得了10w点赞,小火了一把,当初并无人觉得冒犯。
道理很简单,在不破坏别人活动现场的情况下,自己设定故事情境,自己包装精美布景。
这种热度便是他自身创造出来的价值,也算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助力形式。
而此次游神从神像的布置、活动的举办,再到现场无数的镜头与人气,都是他“蹭”来的。
说到底,福建地区千百年来沉淀的文化底蕴、民俗信仰,不是任何人营销变现的工具。
但镜头如同一面照妖镜,让这些流量为先的小丑原形毕露,不止这位,甚至更多。
神明信仰,沦为财富密码
这边有人cos神明,理直气壮接受众人跪拜。那边还有帮神明开直播,收大赏赚得盆满钵满。
福建本地“赵世子”的东家团队,也在推广神明文化中被利益蒙蔽了双眼:
利用神像直播求打赏刷礼物;对神像做出摸脸等调戏行为博眼球;大骂粉丝是梦女破防,把神像当成偶像搞粉圈对立。
纵使神明是他们“请”出来的,但从他们的行为里却看不到半点敬畏之心,“信仰”也成了他们逐利的垫脚石。
不知他们在请神的时候,心里想的是福建地区的风调雨顺,还是自家门前的金山银山。
真正了解福建地区的民俗文化,就会知道人们的愤怒从何而来。
在福建地区,游神已经有400多年历史,它又被称为“请出神明,春巡境土”,有祈求“风调雨顺,阖家平安”的寓意。
300多尊神像,巡游整整17个小时,每一次游神活动都要耗费巨大的心血和努力。
对此还有种说法,你告诉福建人早上5点钟要游神,他们3点就会起床等待,足以见得福建人对此习俗的重视。
cr:白鹿视频
不止是这种大型活动,福建人民对神明的敬畏,早就刻在了日常生活细节里。
大事小事,求神请示,福建地区的掷杯习俗,只有可行(圣杯)、不可行(阴杯)、待定(笑杯)三个结果,可要比西方塔罗、星座简单易懂多啦。
即便你没有疑问,也可以直接对神明进行倾诉,甚至是忏悔。无所谓,妈祖会平等倾听每一个人的烦恼。
一个冷知识,福建的妈祖甚至拥有自己的身份证,因为她要乘坐交通工具到各地进行“巡安”。
而福建地区为神明付出的供养费用也足够让其他地方为之震撼。网传一份2023年“英烈王”驾前鼓板队献资名单,仅仅是一个村子,就能筹集到上百万的金额。
就这么说吧,几百万砸下去,任谁都忍不住抱有猎奇心理,想来关注一下。
而在年轻圈层中神明的地位也不容小觑,到00后这一代,福建的民俗文化也逐渐和潮流接轨。
每年游神结束后,当地居民还会邀请福建神明们一起看春节档电影。
当然电影也是经过掷杯让神明亲自挑选的啦,今年神明选择的是贾玲大导的《热辣滚烫》。
还有此次出游的“赵世子”,据说光神像定制就花费上万元,耗时近一个月。
雕塑师回应称该神像的外表参考了动画作品《眷思量》的男主角镜玄,难怪深受年轻人喜爱。
这些民俗文化始终以与时俱进的方式深深根植在当地人心中,或许在旁人眼中它更像一种节日的欢庆和景区营销噱头。
但这无法改变许多人将其视为严肃的信仰,重视程度高了,流量和人气自然水涨船高,便让许多人嗅到了金钱的味道。
2024年春节期间,福州接待游客629.5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56.34亿元。
为当地经济发展助力是好事,但总有人剑走偏锋,把神明变成谋利工具,将信仰糟践成财富密码。
当利益至上,底线全无,一切就都变了味。
流量至上,娱乐至死
其实,人们对网红的厌恶不止与亵渎神明有关,更是对他们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的不耻。
还记得成都太古里,一张街拍照片引起的风暴。
照片和八卦很快传遍互联网……人们以为图上的两位当事人即将迎来一场社会性死亡,谁知当事女性转头开起直播,和网友大谈如何炼就强大的内心,分享女人怎么变得更美。
有人毫无底线,不要脸面;有人跟风猎奇,就是爱看,真是“流量世界太疯狂,小三都能给原配当伴娘”,没处说理去。
直播的当事女性火速积累上万粉丝,主页发布多条旗袍装视频,为直播带货试水,通过悖德丑事积累的流量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变现。
更可笑的是,这件事发酵后不乏四处求同款连衣裙链接的网红,嗅到商机的店家连夜上架同款。
同款衣服瞬间登上热搜榜一,带货主播们不仅要穿上同款连衣裙,更要手挽同款“出轨男”。
看到这些画面,不禁令人感叹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流量高。”
同样的荒诞场景,在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上海师生恋事件上再次重演。
那位出轨未成年初中生的已婚女老师,引来网红争相假扮,而这种低能又无耻的行为也能招来看热闹的人。
一场直播,直接变现,毫无压力。
互联网是个巨大的楚门世界,从不缺乏虚假,只要能博来眼球,这些网红愿意成为被人唾骂的对象。
哪怕蔑伦悖理,哪怕忍辱含垢,他们都甘愿成为流量的奴隶。有些人不仅自己丑态毕露,还毁掉许多普通人的生活。
安徽那个卖了十年工地盒饭的阿姨,因为实惠走红网络,不放过一点热度的网红追到摊位扎堆直播,浪费饭菜,导致许多干活的工友没饭吃。
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阿姨对着镜头哭着说:“感觉很伤心,觉得干不下去了。”而故事的结局是,阿姨不堪其扰不再出摊,辛苦干活的工友没处吃饭,网红赚了一波热度拍屁股走人。
这场景多熟悉,郑州被网红围堵的卖馍老奶奶;草根歌手大衣哥家的门被网红踹烂;摘金的全红婵一家被网红的镜头层层包围。
这桩桩件件不断刷新公众认知的事件,正是当代网红开着无良二字独创的一本商业经。
谁红就拍谁,谁有价值就利用谁,而普通人只能被迫裹挟在这场疯狂的游戏中。
网红对流量的趋之若鹜,也印证着一个更可怕的事。
39年前,尼尔·波兹曼写下的那本《娱乐至死》,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不可颠覆又极其讽刺的社会现实:
“人类悄无声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,毫无怨言,甚至心甘情愿,其结果是,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。”
“我们所有最大悲哀就是嬉戏,原因是嬉戏最能妨碍我们的思考,而且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死亡。”
于是,我们看到丑闻事件的主角可以轻松成为受人追捧的偶像,本该严肃对待的事件则可以被结构成一个又一个引人发笑的爆梗。
公众的注意力天然地被更猎奇,更夸张,更无底线的事物吸引着,而这也是网红们扔掉道德和脸面,势必要用极低的成本撬动更大流量的原因。
他们一切为了利益,也只为利益。而普通人能做的只有保持思考,保持冷静,不被流量牵着鼻子走。
而那些为流量所疯狂的人,也终究会被流量毁灭。
文末点赞,保护网络环境。
